淄博老汉挖山洞、锯木头 两次被派去修水库

来源:

作者:

2017-10-13

张店区沣水镇南沣村的朱士芳今年75岁,58年前他去淄川太河时,水库没开建,他也没成年。第一次和水库产生交集,他挖过山洞,还清理过坝基。一晃13年后,他的人生轨迹第二次和水库连在一起,电锯工的技术活他一干就是好几年。10月11日上午,朱士芳摆弄着用过的木匠工具,向记者讲述起那些往事。

为“大部队”开挖山洞

1943年,朱士芳出生于沣水镇南沣村。自他记事起,一家人就以务农为生,因为家里生活困难,1957年秋天,高小还没毕业的朱士芳就回家种地去了。

“用那时的话来说,我们就是‘出夫’去了。”谈起去建设太河水库,朱士芳笑着说。“出夫”前,朱士芳在生产队干农活,当时村里一共去了20多个人,他是年龄最小的。

朱士芳清楚地记得,去的那天是1959年的11月11日。当天6:00多,一大帮人就推着小车步行出发了,带着铁锨、镐头等工具和铺盖卷,整整走了一天,黑天了才到。

他们住进了附近农户家里,第二天就开工了。说是开工,其实那时水库还未开建,“大部队”还在后头,他们的任务是开挖山洞。“因为后续还有很多人要去,估摸着住的地方不够,我们就在附近山上挖山洞,村里后去的人就有住的地方了。”

他们要挖的山洞位于金鸡山西北约1公里处,朱士芳他们用镢头、镐头刨挖土层,再用小推车将土方清走,山洞挖成2米多高、2米多宽、10多米长。1960年春节之前,朱士芳干了一个多月,参与开挖了两个山洞。

“春节后我又去,干了二十几天就回来了。”朱士芳说,那时清理坝基,还要推小车,“我年龄小,十六七岁,推小车的时候经常翻车。”朱士芳回村后也没闲着,当年还去给萌山水库修过水渠。

回想和太河水库建设的首次接触,朱士芳最大的感受就是那时的日子苦,但人们的觉悟很高,没有偷懒耍滑的。“1960年春节前伙食还行,能吃上窝头、米饭和菜。节后就差了,吃地瓜干,咸菜都很少,但所有人都没有怨言。”

13年后给渡槽锯木头

在生产队里干活,朱士芳一天能挣12个工分。到太河参与水库建设,一天也算12个工分。“那个时候,12个工分相当于三毛六分钱,一家五口人凑合着能过一个星期。”朱士芳说。

1973年的3月23日,朱士芳第二次被派去建设太河水库。朱士芳说,那时自己已经会木匠活了,是背着工具去的,但开始时并没有派上用场。

“我先去修的溢洪道,砸石头,垒墙,干了有一个礼拜多。”朱士芳记得,当时正赶上指挥部选拔电锯工,“我就考上了,随后去了桐古渡槽,负责处理木料。”

朱士芳家的仓库里,至今还存放着当年曾用过的部分木匠工具。“这是墨盒,拉出线来两端固定后,用手一弹线能在木材上留下一条直线。这是刨子,锯开木头后有的地方要用它找平……”朱士芳对这些工具如数家珍,一一给记者介绍。

用电锯锯木头是个技术活,“我用圆盘锯把木头锯成木料,供给木工们做模板支架,然后再浇筑渡槽等。”

那时,朱士芳住的地方就在圆盘锯边上,他一个人供着80多个木工的用料,忙的时候没白没黑地干。

在桐古渡槽干了两年后,1975年和1978年,朱士芳又参与了其他渡槽和干渠的修建,依旧是干电锯工。直到1979年左右,他的太河水库建设历程才宣告结束。回到村里的朱士芳,接着干起了木匠,还先后带出了好几个徒弟。

2016年9月份,朱士芳和邻居一起骑着自行车去了太河水库。“在住过的村里转了转,站在大坝上看了看,感觉很新鲜,当然更多的还是振奋,有种回到家里的感觉……”朱士芳说,水库他还没有看够,有时间了会再去走走、看看。

转载申明:找木头网独家专稿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!

热门资讯

  • 登录
    登录
  • 注册
    注册
  • 购物车
    0
  • 客服
    QQ:1960861888